开云体育在线登录入口
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产品介绍
振华新材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振华新材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持续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2022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销量同比增长93.4%,占国内同期汽车销量的比例达25.6%(即渗透率)。根据EV-Voumes的统计,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BEV和PHEV)销量约为1050万辆,同比增长61%。中国引领了全世界汽车电动化的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因此新能源行业在未来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22年公司来源于三元正极材料的出售的收益为135亿元,占全部收入的比例97%,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端的增长,公司三元正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34%;销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叠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三元正极材料收入同比增长158%。(1)高镍8系三元正极材料持续稳定放量,实现收入50.75亿元,同比增长143.3%;(2)超高镍9系三元正极材料于2021年开始向部分客户进行吨级送样,2022年实现了十吨级以上出货;(3)中高镍6系产品因在高电压场景下极具性价比优势,报告期内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21年的2.31%提升至15.85%;(4)中镍5系产品多年来持续稳定输出,凭借稳定可靠的技术性能得到下游市场广泛认可,除了成熟应用在国外高端车型上,同时也批量应用在国内主流车型。在新能源行业在蒸蒸日上的同时,锂离子电池部分原材料因供需失衡,价格大大上涨,对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缓解这一局面,公司从电池原材料的方面出发,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进行突破,钠离子电池具有明显优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很适合全天候、全地域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最关键的是,钠离子电池原材料供应链稳定,这对新能源行业未来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2022年是钠电产业前期阶段。报告期内,公司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凭借优异的性能表现和极佳的性价比优势,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了全面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累计出货数十吨,同时公司已布局相应的专利,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以后年度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提供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领域产品所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报告期内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期内累计出货数十吨,市场应用推广进展顺利,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了全面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碳酸锂及氢氧化锂等。公司设有资材部,负责供应商的筛选及物料的采购。企业主要按订单生产。若按照每个客户年度采购计划及市场趋势判断客户未来预计有较大订单需求,为减小未来生产压力并有效利用产能,公司也将实行备货生产。企业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下游客户多为国内大型知名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生产企业,经过长期的合作已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销售过程最重要的包含获取样本需求、技术交流、各阶段样品认证、签订合约、交付、回款等环节;各阶段样品认证包含实验室级、产线级等不同级别样品的生产、交付、评估、客户认证、改善、规格书/图纸签订等过程,以确定保证产品从性能到批量质量稳定性全过程实现用户需求。认证阶段结束后,公司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进行批量生产,同时跟踪货物的交付、货款的回收等。若客户针对已认证产品提出进一步需求,则公司直接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进行批量生产。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动力电池行业欣欣向荣,带动正极材料行业规模快速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545.9GWh,同比增长148.5%。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2022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190万吨,同比增长68%,其中三元材料出货量64万吨,同比增长47%。市场增长主要受国内三元动力电池增长以及海外出口需求双向带动。2017年至2022年,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复合增长率达43.28%。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294.6GWh,累计同比增长90.7%。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10.4GWh,占总装车量的37.5%,累计同比增长48.6%;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83.8GWh,占总装车量的62.4%,累计同比增长130.2%。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作为目前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年不论是从产量、销量、装车量的角度来看,均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材料主要是锂盐和前驱体。在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供需失衡,锂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以上海有色网的电池级碳酸锂报价为例,2022年年初含税价格不到30万,2022年11月含税价格最高接近60万。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给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根据高工锂电及鑫椤锂电统计数据,2018-2022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市占率CR5分别为48%/50%/52%/55%/61%,年均提升约2-3个百分点。相较于其他锂电材料,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头部企业市占率差别较小,并未拉开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有:第一,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准入门槛高,新进入者少;第二,头部三元材料企业各有优势,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各路力量以及资金对正极材料行业的关注,正极材料厂商纷纷扩产,对于产品严重同质化的细分领域,由于技术门槛降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2021年12月10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并于2021年12月20日起施行,对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工艺先进性、质量检测、智能制造能力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严格规范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能力,鼓励企业打造绿色制造产业链。通常工业企业难以通过投资在短时间内满足相关行业规范的要求。因为正极材料是动力电池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对动力电池各项核心性能及安全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产品稳定性及安全性角度考虑,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对于正极材料产品的认证测试程序更为复杂,不但需要进行长期产品性能测试,还需要对生产厂商的综合供货能力进行详细评估,整体认证周期时间一般在1-2年左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动力电池厂商与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粘性较强,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一旦进入客户的供应商体系后一般不会轻易被更换。三元正极材料的工艺技术复杂,生产过程控制严格,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工艺技术经验重要,国内各大厂商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工艺技术,如原材料选择、各类材料比例、辅助材料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等均需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工艺技术壁垒不仅指较高的研发技术门槛,还包括更精细的生产管理以及更低成本大规模量产的水平。从技术角度,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分为一次颗粒大单晶技术体系及二次颗粒团聚体技术体系,不同技术路线的厂商在烧结次数、烧结窑炉设计、温度控制、掺杂包覆元素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差异,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自有的工艺技术壁垒。从行业发展来看,以性价比为诉求的低钴/无钴NCM三元材料、以能量密度为诉求的高镍NCM三元材料均为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鉴于钴资源稀缺,价格高且波动大,因此去钴化是当前主流趋势,低钴/无钴材料的开发,包括前驱体选用、烧结工艺、掺杂及包覆技术选择不同决定材料性价比及综合竞争力差异。相较于常规三元材料,生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壁垒更高,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不仅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还需要在氧气气氛下煅烧,对于生产环境的湿度控制、设备的耐腐蚀和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大型三元材料生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运营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同时,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主流动力电池厂商对于正极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质量、数量、时效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小型企业进入锂电池企业合格供应商体系难度较大。三元材料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三元材料对于生产环境及生产设备的要求较高,新建产线需要大额资金投入。此外,三元材料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较高,日常经营活动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行业新进入者面临一定的规模及资金壁垒。公司2009年在国内外较早完成镍钴锰酸锂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经多年的研发及培育,目前公司已实现涵盖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全系列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及销售,也是钴酸锂、复合三元等多品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目前,公司已掌握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合成技术、大单晶无钴层状结构镍锰二元材料合成技术、高电压钴酸锂材料合成技术、多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技术、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合成技术、正极材料掺杂技术、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中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技术等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三元材料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7%;2022年公司大单晶三元材料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三,对应产量占比为17%。2022年公司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应用推广进展顺利,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了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累计出货数十吨。随着公司在高镍及超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的不断完善,公司将在行业内长期保持较强竞争力。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的重要拉动力,是国家稳工业的重点行业,因此国家层面为了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发力见效,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动力电池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充电焦虑背景下,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从电化学性能升级以及物理层面系统结构创新两方面着手。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2022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结构中,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占比上升至第一,占比超40%。此外,海外市场主要采用高镍材料,国内部分企业加大海外供应以及出口增加,也带动了高镍材料出货量增加。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在性能充分提升的同时,其制备技术门槛高,市场准入门槛高,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研发、生产制备能力对正极材料厂商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对于下游市场而言,正极材料的性价比是技术路线选择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自2021年开始,磷酸铁锂装机量超过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原因是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突破、以及镍钴涨价导致三元正极材料成本上升。由于三元正极材料的高镍化趋势确定,以及消费电子市场空间有限,钴金属需求降低;在镍方面,随着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供给持续增加,因此预计钴价和镍价价格将趋于平稳,预计后续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将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因此三元正极材料,特别是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未来将是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持续提升趋势电动汽车的普及,与之相伴不可回避的就是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在经过梯次利用后,剩下部分由于含有贵重金属,可回收重复利用。在对于新能源汽车呼声一直很高的欧洲市场,对锂、镍、钴等主要金属的回收率设定了具体目标与实施路径,通过立法规范引导市场发展。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是重点行动领域之一。因此,发展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产业,减少贵重金属的流失,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重要趋势。5.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供应链脆弱,对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新能源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锂离子电池中主要原材料锂盐因供需失衡,价格在短期内易出现剧烈波动,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我国作为全球锂盐最大的生产和使用国,锂资源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随着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上游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渗透率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巨大锂资源需求,尽管锂矿端与冶炼端均持续增加资本投入,但由于国内锂矿禀赋相对不足,总体来看未来增量较为有限,脆弱的供应链引发了对新能源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担忧。在新能源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锂离子电池部分原材料因供需失衡,对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钠离子电池具有明显优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非常适合全天候、全地域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最关键的是,相较于锂元素,钠元素具有更丰富的储量、更低廉的价格,钠离子电池原材料供应链稳定。2022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加强钠离子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的研发。从行业实践来看,包括宁德时代300750)在内的行业头部企业,也正在布局成本更具优势、电化学性能更加稳定的钠离子电池。因此,钠离子电池及上游材料行业预计将迎来快速发展机会。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2009年在国内外较早完成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公司在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技术对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路线产生一定贡献。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已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来看,中国的动力电池除二次颗粒团聚体三元正极材料体系外,还有独特的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体系,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公司成功研发并形成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合成技术、大单晶无钴层状结构镍锰二元材料合成技术、高电压钴酸锂材料合成技术、多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技术、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合成技术、正极材料掺杂技术、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技术等。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经过不同项目的积累及与客户产品平台的不断磨合,公司已形成多元素协同掺杂技术、晶体结构调控技术、低pH值及低游离钠控制技术、形貌尺寸及颗粒粒径调控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可有效提高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空气稳定性,改善钠离子电池的高低温性能、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针对上述核心技术,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提交9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的专利申请,形成初步专利布局。依靠上述核心技术,公司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高压实密度、高容量、低pH值和低游离钠的特性。高压实密度、高容量有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低pH值、低游离钠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空气稳定性和电池浆料的稳定性,进而提升电池整体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改善电池产气鼓胀的缺陷。公司生产的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性能指标均优于市场平均水平,其中比容量、首次效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反映对应生产的电池能量密度越高;pH值、游离钠、镍元素含量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反映对应生产的电池整体性及一致性更好,成本更低。公司产品优异的性能表现得到下游头部主流客户的认可,报告期内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实现数十吨销售。截至本报告签署日,公司已获授权17项发明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6项、国外发明专利1项)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贵州省专利金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2020年贵州省高价值专利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9项。2018年12月,公司成功进入工信部第三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报告期内研发费用总额25,095.01万元,同比增长67.93%,增加原因系公司进一步充实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开展研发活动所致。1、NCM正极材料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的先发优势及完善的产品布局常规的二次颗粒团聚体三元正极材料由许多小单晶颗粒构成,在循环过程中二次颗粒容易开裂、破碎,使得电池循环寿命缩短;在极片冷压过程中二次颗粒容易破碎,使得电池性能恶化。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可以较好规避上述问题。材料经压实和高温循环后,可以获得更加优异的高温循环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因而具备更好的安全性能。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国内市场,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流选择之一。公司2009年在全行业较早推出第一代一次颗粒大单晶NCM523产品,并于2014年在新能源汽车上批量应用,公司的中镍5系单晶产品多年来持续稳定输出,凭借稳定可靠的技术性能得到下游市场广泛认可,除了成熟应用在国外高端车型上,同时也批量应用在国内主流车型。公司于2018年先后推出中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和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中高镍6系单晶产品因在高电压场景下极具性价比优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同时高镍8系单晶产品持续稳定放量。在超高镍9系单晶材料方面,于2021年开始向部分客户进行吨级送样,产品的能量密度和高温存储性能较竞争对手同类型产品更具优势,报告期内已实现十吨级以上出货。目前公司同时具备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批量生产能力,形成完善的产品布局,推动公司三元正极材料业务长期持续发展。公司于2016年即开始接触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产品的研发,随着2021年以来锂盐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锂盐供应稳定性的问题愈发突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凭借丰富的储量、较高的性价比及安全性能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公司也相应加快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进程。在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大单晶技术体系的积累是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进程较快及产品性能得到客户认可的重要保障。公司通过大单晶技术体系生产的单晶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材料结构完整,加工性能良好,在循环过程中不会出现颗粒碎裂的情况,有效减少因颗粒碎裂而产生新的界面的情况,有效改善钠离子电池的高温高电压循环性能,特别是高温稳定性。截至目前公司已掌握多元素协同掺杂、晶体结构调控、低pH值及低游离钠控制、形貌尺寸及颗粒粒径调控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布局保障技术自主可控;同时结合下游应用场景,公司针对性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开发,相关产品性能与客户的真实需求相匹配。报告期内市场推广应用进展顺利,公司已实现数十吨级的销售,充分保障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领先优势。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自主创新研发、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建立严格的品牌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逐步与行业内多家优质电池生产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通过多项国际国内相关资质认证,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地位。公司于2016年10月26日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TS16949:2009”,认证范围为锂离子正极材料的设计及制造,并于2018年通过“IATF16949:2016”换版审核,确保公司新产品开发及产品质量持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与下游客户的需求。公司始终坚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严格遵守《产品先期策划控制程序》《5M1E变更控制程序》等质量管理规程,对新产品开发及批量生产实施全流程保障。2009年至今,公司正极材料产品质量及良品率处于较高水平,获得下游国内电池生产龙头企业的认可。报告期内公司荣获多家客户的优秀供应商奖。公司一直以来采取集中有限的企业资源培养维系大客户的竞争策略,能够形成规模经营获取成本优势、及时共享信息促进产品技术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形成销售订单的稳定来源、产生市场辐射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优质大客户的长期认可亦提升了公司在业内的声誉,在公司产能扩大的同时能够为公司带来其他优质新客户,维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以下游及终端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对正极材料进行自主研发,在保证材料具备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自2004年开始,公司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陆续进入国内知名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链,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紧密合作,公司已成为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新能源科技(ATL)、多氟多002407)、天津力神、珠海冠宇、微宏动力等国内电池生产企业的重要正极材料供应商。公司在不断加快产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工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公司通过将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正极材料生产、质量监控、物流配送等环节的自动化,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服务的数字化,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能源管理效率;提高了生产库存管理能力,经营的敏捷度和响应能力,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和交付。作为央企下属公司,公司经营业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同样注重社会责任担当。公司通过参股公司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加强对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有红星电子34%股权。红星电子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次生物料提炼回收可用锂元素、钴元素等有价值材料,并将其生产转化为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等公司生产所用原材料,上述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布局是公司加速上游产业整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效减少贵重金属的流失,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与日常生产经营的融合,公司现有两个生产基地,分别是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义龙生产基地已通过SGS碳中和认证,宣告2022年达成零碳工厂,获评工信部国家级绿色工厂。在乡村振兴方面,义龙生产基地所在的安龙县原为国家级贫困县,公司通过产业引领,就业帮扶,辐射带动周边商业,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乡村振兴优秀实践案例。(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目前市场上形成规模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包括NCM和NCA)。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扩大,对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等方面需求的提升,三元正极材料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202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补贴下降、储能市场升温、镍钴原材料上涨等因素的叠加,使得磷酸铁锂电池的性价比优势凸显,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已连续多月超过三元电池。此外,随着2021年以来锂盐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钠离子电池因其较低的成本、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若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更新迭代,三元正极材料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持续下降,不再成为动力电池主流正极材料之一,则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或将面临替代风险,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发与推出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正极材料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目前主要研发方向包括低成本三元前驱体、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材料、无钴镍锰二元材料、高电压钴酸锂等材料开发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由于正极材料行业技术密集型的属性,新技术及对应新产品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公司上述在研项目聚焦于降低材料成本及新型正极材料等方面,存在新技术及对应新产品研发结果未通过客户认证、未满足客户需求、相关性能指标未及预期的风险。一旦出现新技术及对应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的情形,或者出现公司所处行业核心技术有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形,将对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目前钠离子电池市场整体处于产业化前期。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目前已实现数十吨级销售,但若出现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验证不及预期、未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形,将会对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对公司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公司已掌握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合成技术、大单晶无钴层状结构镍锰二元材料合成技术、高电压钴酸锂材料合成技术、多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技术、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合成技术、正极材料掺杂技术、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中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技术等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应用于公司正极材料产品研发及生产工艺中。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赖于上述长期积累的核心技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若出现关键技术流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三元前驱体、碳酸锂、氢氧化锂及四氧化三钴等,对应金属原料包括锂、钴、镍、锰等。受宏观经济形势、行业供需格局变化及突发性事件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锂、钴、镍等主要金属原材料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此外,我国作为全球锂盐最大的生产和使用国,锂资源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随着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上游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渗透率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巨大锂资源需求,尽管锂矿端与冶炼端均持续增加资本投入,但由于国内锂矿禀赋相对不足,总体来看未来增量较为有限,脆弱的供应链引发了对新能源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若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与销售定价时点的市场价格产生大幅度偏离,或者公司生产规模快速扩大,而锂盐供应紧张加剧,出现库存锂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且不能及时采购的情形,或者锂盐价格下行期间,出现存货减值的情况,将会导致公司产品的盈利水平产生大幅波动,并影响公司供应链的稳定,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根据行业惯例,公司主要产品采用“主要原料成本+加工价格”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上游主要原材料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碳酸锂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也存在较动。鉴于公司实际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时间受生产周期、安全库存量、集中采购规模效益等因素影响而早于产品销售定价时间,从而可能使得实际成本中的原材料均价与销售定价时点的市场价格产生一定背离。若原材料市场价格一定时期内大幅度下滑或出现震荡波动趋势,导致实际成本中的原材料均价与销售定价时点的市场价格背离程度加剧,则公司存在无法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向下游转嫁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随着公司在建项目的陆续达产,正极材料整体产能得到了一定提升。若未来市场发展未能达到公司预期、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者公司市场开拓未能达到预期等,公司将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从而面临扩产后产能利用率下跌、新增产能无法消化及相关的生产线、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公司下游锂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高工锂电(GGII)调研数据,2018-2022年,我国装机量前五名动力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均超过了80%。受下游市场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以及公司坚持核心优质大客户战略的影响,2022年公司对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了90%,处于较高水平。公司存在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未来如果主要客户因经营不利或调整供应商范围等原因,削减对公司的采购量,或者出现激烈竞争导致主要客户流失,都将对公司的销售规模、回款速度、毛利率等造成影响,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公司所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最终应用方向主要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对于动力电池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各产业链企业需确保其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可靠性、一致性等方面持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质量容易受生产工艺流程稳定性影响,存在技术难度高、工艺复杂的特点,而公司下游客户均为国内知名的锂电池生产企业,通常对产品质量有较高要求,因此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是三元正极材料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若公司未来出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带来大量退货等情况,将可能影响产品的市场销售,导致主要客户流失,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产品根据行业惯例采用“主要原料成本+加工价格”的成本加成模式定价,其中“加工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料成本”主要参照销售时点上一月原材料市场价格经双方协商确定。鉴于公司实际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时间受安全库存量、集中采购规模效益等因素影响,早于产品定价时间,从而使得成本中原材料采购均价与销售定价时点的原材料市场价格匹配存在滞后性。受报告期内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因产品单位成本与销售定价中的“主要原料成本”匹配存在滞后性,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存在较动。同时,鉴于各类型三元正极材料之间的毛利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期间内高镍、中高镍、中镍三元材料的销量结构也将对三元正极材料的整体毛利率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若原材料市场价格一定时期内大幅度下滑或出现震荡波动趋势,导致实际成本中的原材料均价波动趋势与销售定价主要参考的上一月原材料市场价格产生大幅度背离,出现原材料单位成本降幅大幅低于单位售价降幅的情形,或者因下游需求冲击导致产销量大幅度下滑,公司产品结构未得到有效改善,或者公司因未直接布局三元前驱体使得三元正极材料的材料采购成本仍相对较高,则公司存在毛利率大幅波动的风险。2022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3.07%,处于较高水平。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一方面使公司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资金需求持续增加,也为公司新增债务融资带来一定的压力。2022年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168,674.18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2.10%,公司应收账款金额及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较高。若未来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进一步增长、个别客户因经营状况恶化等自身因素延迟付款或不付款,则公司面临应收账款账龄延长、回款率下降、坏账准备上升、需对部分客户应收账款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一定不利影响。2022年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182,529.74万元,占当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6.49%,存货金额占比较高。较高的存货金额对公司流动资金占用较大,可能导致一定的存货积压风险,同时若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在日后经营中出现存货跌价的风险。公司核心产品NCM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主要应用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变动会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量变动,鉴于三元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总成本中占比较大,是动力电池的关键构成要素,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相关政策变动对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造成影响。未来如果全球经济情况、下业需求发生重大或持续波动,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公司所处的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与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储能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当前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经济步入下行周期或影响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储能行业的市场需求因素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对市场动向的分析,合理配置公司资源,明确未来发展战略及主要路径:1.坚持“技术赋能,创新驱动”,专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加强配套能力,集中资源投入研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目前公司已实现涵盖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全系列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及销售,也是钴酸锂、复合三元等多品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同时,围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公司已成功开发出层状钠正极系列产品,目前已实现数十吨级销售。综上,公司的现有业务可实现下游动力、消费及储能电池市场的全覆盖。此外,公司于2016年3月参股投资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回收端的布局可有效加强公司对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公司计划利用丰富的产品结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池客户的联络与合作,进入国内外知名品牌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储能、数码产品的电池供应链。公司将持续专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坚持“科技赋能,技术驱动”,持续加强研发,不断提高产品性能,通过研发创新、制造升级、效率提升等多种方式降本,打造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公司目前凭借产品优异的性能表现和极佳的性价比优势,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了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未来将持续高效务实地推进相关工作,与下游客户一道推动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和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领先优势,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基于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公司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行产能扩充。近年来,除公司IPO募投项目义龙二期及沙文二期外,公司还启动了义龙三期项目及沙文一期技改等项目建设。不同项目同时进行,加之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内容存在不同,公司在有序推进产能建设的同时,务必需要加强相关风险管控,降低项目风险。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持续迅速增加,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司按照“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改善人才结构,构筑人才优势”的思路和要求,建立完善育人、引人、用人、留人机制。一方面继续推进人力资源优化改革,实现“组织精简、人员精干”目标,进一步提高组织效率和执行力,提高生产效率,为人才成长发挥打开空间;另一方面利用资源拓展渠道引进专业化技术人才,激活人力资源效率,以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1)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公司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中;持续落实保障企业及供应链中的劳工权益、人权、职业健康与安全等领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员工的个人追求充分融入企业的长远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新材料领域实现技术领先、提高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消除企业及供应链中存在的诚信、道德、廉洁问题,确保公司和合作伙伴的经营安全;秉持绿色理念,把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如何和谐共赢作为追求的目标和目的。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2)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实现公司对内组织运营的升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和管理运营效率。(3)强化公司治理,构建一个合规、更加契合企业发展、更加得到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保障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阅读: 1次 投稿人: 开云体育在线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3-10-10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点我交流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分享

分享

投诉建议

投诉留言

投诉建议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